有些公司为了显得更赚钱,会玩“会计魔术”。比如,AI巨头买昂贵芯片搞算力,按规定要用5年摊销成本,但现在偷偷改成7年,每年账面上就“省”下不少钱,利润看起来更漂亮。AI能通过分析财报细节,发现这种“延长折旧年限”的操作,并提醒你:这利润可能是“注水”的!有“大空头”就用这招指控Meta、甲骨文虚增利润,整个行业可能虚增上千亿美元[ref_6]。
模型被“投毒”,数据不可信AI自己也可能被黑客攻击。想象一下,你依赖一个AI推荐股票,结果坏人故意喂给它错误数据,让它学会“凡是带‘科技’二字的股票都涨”,那你岂不是要亏惨?这种情况叫“AI模型投毒”,AI安全软件的作用就是当“保安”,防止你的投资决策系统被“教坏”[ref_4]。
关注真正在“干活”的公司炒作归炒作,但真正有技术、有订单、能把AI落地到工厂、医院、交通里的公司,才能靠业绩消化高估值。别信“AI自动生成App”这种神话,万一背后全是人工写代码呢?前车之鉴,某AI公司靠包装骗局融资数亿最后破产跑路[ref_6]。
警惕“伪AI”概念股有些公司只是给自己贴个“AI”标签就想蹭热度。AI可以通过分析公司研发投入、专利数量、实际产品应用等数据,帮你识别谁是“真材实料”,谁是“挂羊头卖狗肉”。
总结一句话:AI不是让你盲目跟风的喇叭,而是帮你看清风险的“X光机”。用得好,它能让你在狂欢中保持清醒,在泡沫破裂前悄悄离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