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将为大家揭开伊朗革命卫队的一面鲜为人知的面纱。你可能会好奇,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面呢?
伊朗革命卫队,作为一个庞大的军事组织,实际上它的势力已经渗透到了伊朗的各个领域。它不仅是伊朗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和电信服务商,还是伊朗规模最大的走私集团。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在一个严格禁酒的国家,革命卫队竟然成了最大走私烈酒的供应商。这种巨大反差,背后隐藏着哪些秘密呢?可以说,伊朗革命卫队的这种堕落,正是今天伊朗面对外部威胁,尤其是以色列攻击时显得如此脆弱的一个原因。
接下来,我将简要带大家回顾一下,革命卫队是如何一步步变得腐化堕落的。
革命卫队之所以能够赢得伊朗管理层的极大信任,实际上与其在“两伊战争”中的出色表现密切相关。战争初期,伊朗国防军在战场上的表现可谓惨不忍睹,简直就是“惨败”的代名词。用如今流行的网络词汇来形容,就是“菜得抠脚”。例如,在苏桑吉尔德战役中,伊朗国防军的第16装甲师第一旅在沼泽地带被伊拉克炮火大量消灭,第二天指挥官竟然决定派出第二旅继续在沼泽中挨炸,并且自称为“救援友军”。可想而知,结果是第二旅也同样遭遇了惨烈的伤亡。第三天,伊朗指挥部竟然再次把第三旅派入这个“地狱”,结果导致伊朗国防军精锐的第16装甲师几乎全军覆没。最终,这支号称伊朗国防军最精锐的部队,300辆坦克中有180辆被摧毁,几乎完全失去了战斗力。
这场灾难之后,伊朗的管理层对国防军彻底失去了信任,开始寄希望于革命卫队,认为他们才有可能改变局势。根据学术研究《两伊战争与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互动关系研究》,革命卫队从一开始就注重人员筛选,只招募那些来自贫困农村、没有结婚的年轻波斯男性,并且这些人必须得到当地宗教领袖的认同。虽然这些革命卫队士兵的单兵素质不如伊朗国防军,但他们拥有更强的虔诚、勇敢和牺牲精神。
在战争中,革命卫队采取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战术:首先是以大量的新兵对敌人进行“人浪”攻击,这些新兵往往直接充当“人肉排雷”,他们在摧毁敌方防线后,老兵和革命卫队的其他部队则继续发动攻势,巩固阵地,最终通过这些突破口,伊朗正规军能够反包围敌军。例如在第一次巴士拉之战中,革命卫队的新兵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组成了防线,帮助老兵和正规军从容反击敌军。正是依靠这种不怕死的战术,伊朗最终成功地将伊拉克军队逐出国土,并占领了大量伊拉克的领土。
1986年,革命卫队的一位指挥官在给政府的报告中提到,打败伊拉克并不需要先进的武器,只需要大量装备轻武器的步兵和数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能取胜。尽管在后期,革命卫队因过度依赖人海战术,导致了卡尔巴拉5号攻势的惨败,但革命卫队的英勇表现和忠诚精神毫无疑问赢得了政府的认可。
两伊战争结束后,革命卫队逐渐取代了伊朗国防军,成为了伊朗最受信任的武装力量。
然而,历史往往充满讽刺和戏剧性,原本为了捍卫国家和信仰而战斗的“革命卫队”,在几十年的膨胀和纵容中,逐渐堕落为一个巨大的财阀。
首先,革命卫队下属的革命卫队合作基金会,已经成为了伊朗最大的社会住房承包商之一。起初,这个基金会仅仅是为了满足革命卫队官兵的住房需求而成立的。随着战争的结束,越来越多的革命卫队成员走向婚姻,需要安定的居所,因此,基金会开始为他们提供廉价的建筑材料、住房贷款等支持,甚至开始自己投资建设房产。到如今,基金会已经掌控了伊朗大部分商品房市场,虽然理论上任何伊朗公民都可以购买,但实际上,只有革命卫队的官员、烈士家属和那些与革命卫队关系密切的人才能购买到这些房产。
其次,革命卫队控制的戈尔博集团,如今已经成为伊朗最大的投资公司之一,参与了从大坝、桥梁到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各类项目。这家公司能够获得无上限的无息贷款,享有政府的优厚合同,甚至还享受免税待遇。举个例子,2006年,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没有经过任何公开招标,就将伊朗最具潜力的天然气田开发合同交给了戈尔博集团。
而最令人愤怒的是,革命卫队控制的走私活动。早在2005年,伊朗总统候选人之一的迈赫迪·卡瑞比就公开批评革命卫队,称其控制着德黑兰机场至少25个未经过海关检查的安全通道。更有议员指出,革命卫队每年通过走私活动获取的利润超过了120亿美元。最让人感到荒诞的是,革命卫队竟然参与走私烈酒,尽管伊朗是一个禁酒的国家,宗教领袖霍梅尼曾称革命卫队为“神的军队”,但如今他们却是走私烈酒的主要来源,这种讽刺真是令人难以理解。
最后,革命卫队不仅仅走私商品,还通过各种手段打压外国竞争对手,尤其是在电信和石油领域。它们通过煽动民族主义成功驱逐土耳其电信公司,同时还通过同样的手段,迫使土耳其石油公司退出南帕尔斯油气开发项目,从而让戈尔博集团独占了价值70亿美元的合同。
经过这些年的堕落,革命卫队已经从最初的忠诚卫士,变成了一个庞大且腐化的商业帝国。因此,当以色列对伊朗展开攻击时,革命卫队的脆弱暴露无遗,根本无法应对外界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