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整体看,三季度券商两融业务规模高增长三四成,二季度末1.84万亿元的A股融资余额,到三季度末飙升至2.38万亿元,投资者参与度也显著提升,8月新开两融账户达18万户,同比激增381%。在此背景下,华林等券商的调整,既是应对自身流动性压力的选择,也折射出两融市场热度下券商的差异化风险管控策略。
从市场整体情况来看,此次华林证券的调整仍是个例,目前其他多数券商的融资保证金比例仍维持在80%的水平。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华林证券此次上调融资保证金比例,背后反映出公司信用业务额度紧张,而客户融资需求旺盛。
短短半年时间内,公司两次上调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累计增幅达18亿元。从两次提额到此次上调融资保证金比例,仅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华林证券在信用业务上经历了从“扩容”到“限流”的转变,这一变化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前市场融资需求的火热程度。
不过,从后续市场表现来看,这一担忧并未成为现实,国金证券的调整仅是行业内的个例,,并非行业整体行为,行业整体融资保证金比例仍保持稳定。
为何部分券商会选择上调融资保证金比例?从行业普遍逻辑来看,券商作出此类调整主要基于两方面考量。
一是控制业务风险。近期两融市场热度飙升,两融余额持续增长,从8月11日开始,融资余额已连续多日突破2万亿元。虽然整个市场的场内杠杆水平仍在稳健、可控范围,但券商为保障自身资金安全,防止后续市场波动加剧时客户出现违约情况导致自身承担损失,会选择上调保证金比例,降低潜在违约风险。
二是自身经营策略调整。中小券商资本规模较小,融资渠道有限,在两融市场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可能面临流动性压力。上调保证金比例有助于缓解这一压力,确保业务稳健运行。此次回调是对业务风险敞口扩大的独立判断,是基于自身经营杠杆和风险控制的常规操作。
具体到华林证券此次调整,其先提高融资类业务规模上限、后上调融资保证金比例的特殊操作,更多是源于客户旺盛的两融需求与公司自身流动性压力之间的矛盾。在业务规模上限提升后,客户融资需求迅速释放,导致公司信用业务额度快速紧张,为平衡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最终选择上调融资保证金比例,对业务规模进行适度调控。
三季度两融业务规模高增近三成,多家券商年内提额应对需求
与A股行情同频,两融业务也在迅速升温。从一家券商调整融资保证金比例引起市场高度关注,到多家券商上调融资规模上限,再到投资者开户数与交易活跃度屡创新高,一波股票两融折算率降为0影响市场情绪,两融业务显然是A股的“试温计”。
全市场数据来看,二季度末A股融资余额为1.84万亿元,到三季度末已飙升至2.38万亿元,单季度增长29.34%,增速远超市场此前预期。
财联社记者多方调研发现,不同规模券商的两融业务均呈现显著增长态势,增幅普遍集中在20%-35%区间,部分头部券商表现尤为突出,区域中型券商发力更猛,部分融资余额增幅达三四成,一些中小券商也保持约20%的稳健增长。
面对市场旺盛的融资需求,四家券商年内出手上调规模上限。
华林证券:3月29日,将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从原有水平上调至62亿元;9月9日,公司再次发布公告,将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提升至8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