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的时候,我和大家说过,港股类的资产要坚持住,要拿好了。
虽然港股A股都属于咱们自己的市场,但港股对外界更加敏感,美联储降息预期出现之后,港股率先企稳回升。
过去一年,港股的整体热情绝对不逊于A股,现在已经突破了25000点的大关。
但当我们回顾之后发现。
港股的牛市也不是全面开花的,也是结构性的,领涨的板块主要集中于医疗保健(尤其创新药)、新消费、科技(AI、互联网)。而像一些传统的消费,公共事业,传统能源等表现却平平。
表面看是不平衡的上涨,但细细分析之后发现,上涨的这些领域可能都是具备高增长潜力的。
就比如互联网,之前的互联网确实进入了成熟期,但AI的出现让这些原本进入成熟期的公司再一次具备了“想象空间”,今年以来各大厂AI的投入已经开始得到正向回馈了。
再比如半导体,中芯国际自主研发的DUV光刻机也开始进入测试阶段,虽然无法和国外的光刻机相比,但据说可以通过“叠Buff”造出更低级别的纳米芯片,属于一种笨办法,但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化解“外围挑战”。
还有创新药,今年港股创新药之所以牛,主要原因是国产创新药的国际化突破。多家药企与跨国巨头达成了重磅授权合作(BD),例如三生制药与辉瑞、恒瑞医药与默沙东的交易,这标志着其创新实力获得全球认可,直接打开了未来的收入天花板。
港股这几个领域依然是我未来长期看好的方向。所以有能力的话,参与一下对应个股还是不错的,我个人这几年主要深耕在互联网板块,未来看看是否有机会拓展到其他板块。
这个标的相比恒生科技前十大集中度更高,均衡覆盖消费、科技、医药。恒生科技主要覆盖信息技术领域,如互联网平台、硬件、半导体等。而港股科技覆盖 “科技+医药+消费”三大黄金赛道,属性上更“宽”一些。
如果说恒生科技代表了“数字化”,那么港股科技则代表了“未来生活”。毕竟它不仅包含了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还额外纳入了恒生科技所没有的‘创新药’(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和‘新消费’(如理想汽车)龙头。一个指数直接覆盖AI、生物科技、智能电动车这些颠覆性创新领域。
正好近期“十五五”规划强调了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港股科技的成分股分布,也完美映射这一战略。
腾讯的AI赋能、阿里巴巴的云计算、中芯国际的芯片、小米和理想的新能源、百济神州和信达生物的创新药.....未来还是很有想象力的。
除了科技方面,港股的红利也正好可以形成互补,比如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天弘(159281)。
毕竟市场资金总是在“成长”和“防御”之间切换。
当流动性充裕时,整个市场的风险偏好会提高,资金更偏向科技、医药等高成长板块;而当市场不确定性上升时,市场的风险偏好也会跟着降低,这时候高股息、低估值的红利资产反而更受关注。
这就是为什么一年前,股市表现整体不好,但银行股却逆势上涨的主要原因,每当资金有避险需求的时候又会回过头来专注高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