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知乎报收1.01美元,距离最高点13.85美元,已跌超92%。
而知乎当初赠予了不少资深用户一份小小的“礼物”,100股。如今算下来,这100股剩下的市值,还比不过当初交的税。
用户也是没万万没想到,白拿的股票还能倒亏钱......
受赠100股,结果亏钱了
11月8日,有媒体报道,知乎资深用户田先生,在2021年下半年被知乎赠予了股票100股。授予时,市值为人民币5571元,田先生缴纳个税891元。
时隔三年,如今这100股市值仅剩105美元,折合人民币768元。也就是说,田先生倒亏了123元。
他哭笑不得道:“知乎的股价已跌至0.88PB(0.88倍净资产),也是没想到白拿股票还能倒亏钱。”
知乎上,也有答主有同样的经历。
2021年,他收到了知乎要赠予股票的消息,高兴极了。结果到了2022年,知乎兑现承诺,他才发现要这笔钱要算在劳务收入中交税。因为当年其个税档次达到45%,知乎替他交了800元,他自己还得补1600元。
因为他不知道这钱如何换成人民币,就扔在了一边。然后,他就眼睁睁地看着100股,从800多刀,跌到了100多刀......
这位答主郁闷道:“咱也不知道怎么操作的,能一年让股票跌成这样......”
周源
优秀创作者指的是,创作等级达到 10 级的优秀答主,知乎历届荣誉答主和十年新知答主以及知乎各领域研究员。
如果回到那时,也不知道这份“礼物”,这些答主还愿不愿意拿。
值得一提的是,知乎在港股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2022年4月,知乎正式登陆港股后开盘破发,一度跌超26%。从今年2月到现在,其股价已从36.6港元,跌至15.32港元,跌幅接近60%。
知乎的商业困局
知乎股价跌跌不休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产品,倘若迟迟无法实现盈利的话,势必会削弱投资者的信心。
过去这些年,知乎其实没少在赚钱上花费心思,直播、短视频、电商......但都没激起什么水花。
这种“鼓励”的结果是,高大上的知乎,最终成了人们口中调侃的“编乎”“故事汇”。
今年以来,匿名故事传得最广的,当属“江西1888万彩礼事件”。
江西1888万彩礼冲上微博热搜
这还不止,今年6月20日,亿欧网联合创始人黄渊普在知乎上发现,自己被匿名用户诽谤花钱买奖、卷钱跑路,而知乎没有提供反证规则。他把情况反映给周源,但没得到回应。
于是,他在网络上发表公开信,实名举报“周源恶意挑拨员工群体与企业群体对立、严重破坏国内营商环境”。
以这件事为导火索,7月,知乎宣布将陆续下线“匿名功能”,引发一片哗然。
支持者认为,这是知乎的一次自我修正,失去匿名功能这个“病毒”,知乎可以走得更远。但另一部分人,却不认同。
吸引力一直在下滑
有人认为,在下线匿名功能之前,知乎对用户的吸引力便一直在下滑。失去这一特色功能后,就更不用说了。
根据知乎2023年半年报,知乎上半年实现收入约20.4亿元,同比增长29.1%;净亏损约4.6亿元,同比收窄58.4%。
从表面上看,知乎实现了营收显著增长、亏损大幅收窄,但这份财报远不如看上去那么光鲜。
对于知乎这样的内容平台来说,用户和会员层面的增长极为重要。可今年一季度,知乎月活用户为1.024亿,同比增速仅为0.8%。二季度,这一数字变为1.09亿,吸粉能力仍旧乏善可陈。
若将目光放到付费会员层面,问题就更多了。
今年一季度,知乎的付费会员达到了1490万人,付费会员收入则为4.6亿元。但在今年二季度,这两个数字分别为1400万人和4.5亿元。与一季报相比,不仅未出现增长,还有所下滑。
但知乎方面也指出,该板块仍处于初始投资阶段,今年仍将亏损,且对利润表的影响将在1-2亿元左右。
结语
周源曾经在初步开启商业化之路时调侃:“很多人老是问我们怎么商业化,我很烦。不就赚钱吗?”
这句调侃,却在往后的日子,成了知乎的魔咒,短视频、电商、直播、盐选会员....不管做什么,都是磕磕绊绊,变现艰难。到了今年,失去匿名功能后,知乎的前路也变得更加朦胧。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对于知乎的商业化进程,也愈发失去耐心,反映在股价上便是一路的跌跌不休。
•END•
作者丨饭团
原标题:《暴跌90%,知乎股价崩了!用户白拿的100股,竟然倒亏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