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警方破获了一系列以 “毅世堂” 名义实施的诈骗案件,揭露了骗子如何利用公众对权威的信任,通过层层套路骗取钱财的全过程。
一、免费领课:精心设计的诱饵
2025 年 3 月,家住重庆的李女士在刷短视频时看到一条 “免费领取炒股课程” 的广告,声称由 “毅世堂林毅夫团队” 主讲,内容涵盖 “短线选股技巧”“主力资金动向分析” 等核心内容。广告中还附上了 “学员盈利截图” 和 “名师直播预告”,诱导李女士点击链接填写个人信息。
这类广告通常会选择抖音、快手等用户基数大的平台投放,并精准定位 40-60 岁的投资者群体。骗子通过伪造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合作单位”“林毅夫亲授课程” 等虚假资质,营造权威感。一旦用户填写信息,便会被拉入名为 “牛股交流群” 的企业微信或小众聊天软件(如 Antmessenger)。
在群内,“课程助理” 会定期发送 “免费试听链接” 和 “学习资料”,同时安排 “托” 发布虚假盈利截图。例如,某学员声称 “按照老师指导买入某只股票,三天获利 20%”,并附上交易记录。这些精心设计的内容逐渐瓦解了李女士的警惕心理。
二、高额课程:从免费到付费的陷阱
试听课程结束后,“课程助理” 开始推销完整版课程。以李女士为例,对方先是以 “限时优惠” 为由,要求支付 2580 元购买 “牛股训练营” 课程,并承诺 “学完即可独立操盘,年化收益不低于 30%”。李女士看到群内其他学员纷纷报名,便跟风付费。
然而,课程内容实际是拼凑的基础炒股知识,并无任何 “独家技巧”。当李女士按照课程指导操作亏损 8% 后,“老师” 又以 “进阶策略” 为由,推荐 7000 元的 “证券高阶课程”,并保证 “精准捕捉翻倍牛股”。此时,李女士已陷入沉没成本陷阱,再次付款。
类似案例中,骗子还会推出 “线下密训课”“私募内参” 等高价产品,价格从 3 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部分受害者为挽回损失,甚至不惜借贷购买课程,最终越陷越深。
三、虚假平台:从荐股到收割的终局
在多次购买课程后,“老师” 会以 “统一操作、规避风险” 为由,诱导受害者下载名为 “盛源证券”“华泰智投” 等虚假 APP。这些 APP 界面与正规券商软件高度相似,但实际由骗子控制服务器,可随意修改交易数据。
李女士按照 “老师” 指令,在 APP 内充值 88.2 万元购买 “机构通道打新股”。初期账户显示盈利 15 万元,但当她尝试提现时,平台以 “资金冻结”“手续费未缴” 等理由拒绝,并要求支付 10% 的 “快速提现费”。李女士缴纳 16 万元后,发现账户被冻结,群聊被解散,“老师” 和 “助理” 全部失联。
此类骗局的核心在于利用 “小额盈利 + 大额亏损” 的心理战术。骗子会先让受害者成功提现数百元,建立信任,随后诱导其投入更多资金。当受害者发现无法提现时,往往已损失数十万元甚至更多。
四、法律盲区与维权困境
根据中国证监会规定,任何机构或个人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需取得资质,而 “毅世堂” 等诈骗团伙均未获得许可。其行为不仅构成非法经营罪,还可能涉及合同诈骗、非法集资等多重罪名。例如,上海二中院曾判决一起类似案件,主犯因合同诈骗和集资诈骗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然而,受害者维权难度极大。一方面,骗子通常使用虚假身份注册公司,资金通过多级账户转移,难以追踪;另一方面,部分受害者因 “投资亏损” 而自责,不愿报警或配合调查。例如,重庆某诈骗团伙涉案金额 2.9 亿元,但一年多来仅 1 人报警。
五、如何识别与防范骗局
警惕虚假宣传:任何承诺 “低风险、高收益”“稳赚不赔” 的投资均为诈骗。林毅夫等知名经济学家从未通过个人名义推荐个股。
保护个人信息:避免在非官方平台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等敏感内容。若发现可疑 APP,可通过工信部 “反诈 APP” 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