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新时代 献礼二十大”专栏之九
初夏,正是生命勃发之时,万物都在静默生长,奋发向上。
内大融媒体平台接续推出“建功新时代、献礼二十大”系列推文,深入报道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植根北疆办大学、立德树人育英才的使命担当,充分展现各族师生牢记嘱托,心系祖国,志存高远,守望相助,勇毅前进,奋力书写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教育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近日,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武利民,党委副书记刘九万,副校长张吉维、额尔很巴雅尔、高光来、刘永斌等校领导,先后深入网络课堂检查指导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线上教学工作。
校领导认真听取了教务处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工作运行情况汇报,详细询问了有关线上教学课程安排、线上教学授课形式和线上教学运行效果等情况,通过大数据平台查看了当前我校部分课程的在线运行状态,实时线上聆听《马克思主义原理》《大学英语》《新时期小说研究》《大学计算机》《泛函分析》《中国哲学史》《大学化学》《国际经济学》等课程。
校领导对进一步做好线上教学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实时掌握学生动态,持续提升在线教学质量;要充分调研、及早着手,提前做好返校后课程衔接预案,确保教学工作平稳过渡,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教学工作的影响。
数学科学学院的贺飞教授正在讲授“泛函分析”课程,屏幕上不时弹出学生的求解和听讲感受。 弹幕讨论是贺飞教授提高网课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一周4学时,这门课程是大家公认的最难学的数学课程之一。学生听网课时,尤其是一点也听不懂时,很容易走神。”除此之外,贺老师还注重使用白板进行推理演算,画直观草图理解抽象的定义和定理。“重点和难点要细讲、慢讲、精讲,在讲授重点内容时,一般都要先介绍直观背景或直观理解,强调证明的思想,然后再进行逐字逐步讲解,最后进行总结。”贺飞教授说。
如何讲好线上课程是现阶段的一个重要课题,老师们都在不断努力思考,逐步改进,提高线上教学能力,争取做到与线下授课同质等效。
中国哲学史2是哲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疫情期间两个班级全部进行线上授课。该课程内容多,思辨性强,授课难度较大。哲学学院杨泽副教授将课程内容提前录制好,上传至该课程的学习资源中。上课前,先发布每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源,同时开启智慧树“课堂教学”中的“线下课堂”,利用课堂工具完成签到、答疑、提问等环节。学生可以对课程内容反复学习,授课也不受网络环境的影响,有效地保证课程进度与线下授课相同;师生可以通过平台的各种功能互动,课后学生也可以随时在问答板块提问,实现全程一对一答疑。
“提前录制课程的教学方式,虽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讲解质量通常比直播教学更高。只有全过程、全方位做好线上教学,才能够实现开学后与线下课程无缝对接。”杨泽副教授说。
2022年春季学期,我校共有1165名教师开设线上课程2334门次,参加线上学习的学生总数累计达到124623人次,到课率96.08%。学校教务处组织开展了《2022春季学期在线教学情况调查(教师)》《2022春季学期在线教学情况调查(学生)》,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度达到93.64% 。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有条不紊、与课堂教学同质等效,这是我校长期以来注重在线课程建设、聚焦课堂提质量的结果。尤其是2019年以来,学校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规范在线教学管理、完善在线教学督导、开展在线教学问题诊断,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参与教学能力培训、发挥优秀在线教学案例示范作用,在线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积极响应教育部一流课程“双万计划”战略部署,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印发《内蒙古大学新时代本科课程建设方案》《内蒙古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管理办法(试行)》,全面提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管理水平。
积极推进本科在线课程建设
切实加强在线课程建设。学校积极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立项建设校级在线开放课程18门、线上一流本科课程23门、国际平台在线课3门,已上线24门课程。《实用大学英语语法》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课程入选自治区级一流课程、3门课程上线学习强国平台。基于在线课程应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卓有成效,立项建设校级混合式课程76门,15门入选自治区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基础英语教学团队在全国混合式外语教学优秀案例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参与清华大学教学公益(克隆班)项目。推进清华大学优质本科课程同步进课堂活动,参与清华大学主办、学堂在线承办的“清华大学新时代高校融合式教学公益(克隆班)项目”。2022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39门优质本科课程面向我校师生同步开放,课程涵盖文科、理科和工科,2月21日起,全校2895名师生参与清华大学同步课堂学习,其中教师112人,学生2782人,选课5368门次。
22门课程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3月28日,教育部举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启动仪式,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是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用户最多的高等教育平台,汇聚最好大学、最好老师、最好课程,提供高效便捷的教与学服务,提供多语种、国际化课程,提供教与学智能分析服务。平台首次上线的课程2万门,是从52000多门优质课程中遴选出的,覆盖13个学科门类、92个专业类,集结了众多名师大家、院士学者。
推进优质在线资源共享
学校积极参与在线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自2018年起开始新一轮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探索,对标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建设标准,整合校内优质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鼓励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按在线开放课程群进行规划和开发建设。自2017年夏季学期起,引入国内高校优质资源,课程学习方式从传统课堂单场景向线上线下结合多场景转变。
我校首批22门课程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包括中文课程20门、全英文课程2门,外语类课程5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6门、专业课程11门。主要来源于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学堂在线等平台。截至2022年3月,我校上线课程资源中,中国大学MOOC平台累计23.1万人次选课;智慧树平台累计340所高校引用,累计选课4.1万人次;学堂在线平台累计选课2.7万人次。上线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12门,选课人数1.1万人次。
服务疫情防控多场景教学和教学质量监控
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积极与智慧树网、学堂在线等国内知名在线教学平台对接,构建“在线大学”网络教学平台,部署中国大学MOOC学校云、雨课堂专业版,满足了师生随时随地移动学习、交流、访问个性化学习空间的需求,切实服务多场景教学。
学校采取多项措施保障在线教学质量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同质等效:一是促进教师教学理念转变,组织各类线上教学培训,加强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二是密切关注学生学习效果,根据学生和家长在线教学问卷调查,动态调整教学安排;三是强化教学监督,通过教学督导、学院领导听课看课和在线课程质量调查,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持续改进;四是营造浓厚氛围,挖掘优秀在线教学案例并进行宣传,提升教师线上教学成就感和获得感。
文案 :乌斯夫
编辑 :焦键
主编 :吴栓虎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