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周四就放假了,这个市场确实没什么可以和大家聊的,就算酝酿着什么,目前也是一片死寂,不如放松精神享受假期,红学堂也就不再给您分析什么市场或者介绍战法了。老师们都休假去了,这期版面也富余,咱就背着老师聊聊老师们,还有红学堂,聊聊战法之外的事!先给各位老师们鞠个躬,有说得不到的地方,请多担待。
这先从谁说起呢?您猜对了,还是先说泛舟。从做培训的角度而言,先说泛舟也是最合适的。我们做课程、做培训涉及的方面也挺多,也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和“地利”需要稍微动下脑筋,就算钻个老天爷的空子吧,但“人和”就得下一番苦功夫了,毕竟“人和可立课嘛!”
天时、地利、人和
“人和”在泛舟课程上是最突显的特性。当然也要从几个方面说。
第一,负责对接的项目经理要与老师和。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尹星”老师,本身也是一位股市江湖大咖,从理念、从阅历、从能力,那都是一等一的。如此高手遇高手,碰撞出来的不止是火花那么简单吧?!
第二,老师要与市场和。这主要是指运用的方法在实战操作中所起作用的程度,包括准确率和覆盖率。比如,一个方法就30%的成功率,每年就能用俩月,还只能在一个板块里“显灵”,那绝对和不起来。这一点,无论是已经奉为经典的“首战、再战”、还是今年只授课一回的“封板法则”,都是高准确率和高覆盖率的典范。
我记得2013年的泛舟课程,讲的还是“首战、再战”,每次我都去盯场,也负责些前期的工作。那回,课前有一个年过5旬的学员,通过邮件给我们发送了一组照片,本身这件事就不寻常(我们平时收到些文字的邮件那是很正常的),打开一看,有4、5张,拍的是一个横格本,上面用蓝圆珠笔一行一行记的都是一笔一笔的交易,但并没有其他别的文字说明。我们细数着每一笔交易,大概有上百笔,赚的多赔的少,具体想不起来了,反正盈亏比差距还挺大。后来我们和这位学员取得了联系,并做了简单的电话沟通,他说这些图片就是他使用“首战、再战”在2013年里的实操记录,希望通过红学堂转交给泛舟老师,表示谢意。了解情况后,说实在的我们挺感动,但更多的是“羡慕”、“嫉妒”和“恨”。
第三,项目经理要与市场和。项目经理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简单地说,首先他要全面了解市场,还要全面了解老师,最终进行撮合,说得腹黑些,其实也类似于是一场交易。当然,我说的这个市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学员。就股票培训而言,这是一个买方市场,满足学员的需求是首要的,否则再好的讲师也很难存活,这也就意味着每一位老师从踏入这个圈子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从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的艰难旅程,而真正能走过这片“泥泞”的则是寥寥无几。
其实对讲师而言,这本身就是个悖论。一个合格的讲师(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合格而不是成名或成功),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操体系,这要花费少则几年多则数年的时间,而且还要经受住市场的重重洗礼,最后还要经过我们做培训之人挑剔的眼光筛选、比较、修改,才有可能推向学员。而任何一位讲师都会认为自己本身的内容是成熟的,是适合复制学习的。此时我们这些做培训之人就必然成为了“桥梁”。酒香也怕巷子深嘛,就是这个道理!
再说泛舟和“尹星”二位,绝对称得上是股票培训这方面的奇迹。光听我这里说了,怎么就是奇迹了呢?用什么标准衡量的?这点,看文章的大都是听过泛舟课程的,大家是否受益良多,就不必我再啰嗦了。
上述这“三和”是一个成功课程的基本构架,所谓成功是要以学员受益为标准的,其余细节就不一一赘述了。
说到这里,您大概也对我们做培训的一些原则和思路有了一些了解,之所以用泛舟来做例子,主要是因为他深入浅出的模式、深不可测的底蕴和深感责任的态度,真该深深地鞠上一躬。
其实,以我的资历来说泛舟他们挺不够资格,和他们相比我们也就是刚刚起步,还在探索期。所以有哪些说不到的,泛舟老师!大神“尹星!”还有各位读者请多多包涵!
红学堂从2009年正式开课以来,如今也有5年了,来往的老师和学员们都如同大浪淘沙一般逐渐的“沉淀”,有赚了笑的、赔了哭的、久了散的、迷了闹的,总之来了去的,也都不枉相识了;总之闲淡风清的才能把股票做好、把课程做好?!
网课的未来
这个题目挺大,我是绝对驾驭不了的,但也是压根回避不了的。在线教育已经提上了各位网络大佬的日程,看来是势在必行的。“网教”趋势浩浩荡荡又是一场群雄逐鹿,连新东方这样的教育产业中大佬中的大佬,都感觉摆出了重披战甲,决一死战的架势。虽然互联网都这么多年了,但在线教育的事情也只是去年才成为一个系统概念,以前也有过远程培训之类的,但似乎都不成规模,更不够系统,再有就是效果或者叫体验不佳,学习目的并不理想。
咱们还是说些接地气的,与咱们股票培训和红学堂有关的。这个月的泛舟课,我早上起来在电梯门口遇到一位老朋友,也是资深学员,随口聊到了网课。我和他提起我们有网课的打算,我说:“网课的内容和现场课都是一样的,且您不用千万里追寻着某位讲师,省掉了不少的学习成本,而且网络系统相当稳定,不会造成收看问题。再有,以前一次只能提出1~2个问题,变成网课后,您有多少问题,都不必担心老师看不见了。”我问他意下如何?他直言不讳地说:“好是好,但现场的体验对我来说更加重要。”
我想这并不是网络授课有问题,也不是我们想得不周到;更不是学员想得极端,其实这暗示着一种趋势,尤其是在我假设股票培训长期内都将是买方市场这样的前提下,更准确地说是一种过渡趋势—线上线下共存模式。就好比混合动力汽车的趋势,传统汽油机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但其驾驶的体验是纯电动汽车无法带给用户的(至少目前是做不到),汽车工业目前就处于从老旧的极端过渡到全新的极端的过程中,混动的趋势才是目前的主流。同样,我们也看到了培训课程存在同样的问题,线上线下共存的新模式将会为学员、讲师和我们做培训的这一方带来一个全新的共赢局面。
我们在2014年1月便做了一次不错的尝试。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2013年临近年末,红学堂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启动一项计划——《启动资产翻倍计划》。
之所以说是大胆的决定,必然要面对风险,有几个方面:第一,这次课程并没有被列在全年的开课计划当中;第二,讲师是名不见经传的内部老师,虽然也有很多的实战和授课经验,但并非如泛舟、张彤这样在学员心中有一定牢固地位的老师;第三,开课的月份是1月,这个时间段在往年都是空置的,之所以空置是因为是培训最淡的月份之一;第四,启用网络直播,这在红学堂的过往课程中是从来没有过的,设备需要临时采购,平台也需要临时租借。所有的准备都要在短时间内一一就绪,这不仅是个考验,结果也有可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这么做,带来了哪些好处呢?我们的冒险举动是否值得呢?咱们来一一细数。
在细数之前,我先打个岔,这其实是后面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我们要郑重说明的是,课程的冒险创新绝对不是拿自己和学员闹着玩,我们创新唯一的和首要的原则就是讲师和课程内容本身一定要过硬!
网课的共赢
好,书归正传!我们来说几点共赢的地方。
第一,成本的缩减。我们省掉了一部分的会场开销;学员省掉了全部的旅费和酒店开销以及其他的比较零碎的必要支出。
第二,我们扩大了招生范围,提高了整体收入;正是因为整体收入的提高和成本的缩小,学员享受到了更加优惠的学费,也让更多因高昂学费被拒之门外的求知者得偿所愿。
第三,因为有视频录影,我们得以让学员反复地了解我们,了解老师;学员也因为录影可以在课后的一段规定时间内反复学习,等于花费一次课程的费用上多次课,即便笔记不全,课上部分没听懂也不怕了。
第四,不必受到时间和人数的挤压,学员可以通过网络把所有想问的问题全部发送给老师;我们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反馈信息,讲一遍之后更好地改进课程。其实还有很多共赢的细节,我就不一一细数了。
利用网络更容易把原本的课程制作成教学产品,满足不同学员的差异化需求,使产品内容更加精炼,针对性更强,从而节省学员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经济角度来讲,教学产品的价格肯定会大大低于线下课程,学员同时减少了听课成本,而且学员选择课程的主动权会更强。
但摆在学员和我们面前的有3个问题是急需解决的。第一,网络课程需要更高的制作水平,给与学员良好的体验;还需要更完备的售后服务,以支撑产品的正常运行,不能让产品用户受损失,这是最基本的原则。第二,当潜在产品用户面对比之前更多选择的时候,一定会出现“选择标准缺失”的问题,也就是说当真正需要的时候却发现不知道选哪个是适合自己的,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制作方的有效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用户本身的认识达到一定的级别。第三,这一个问题实际上是第二个问题的衍生和具体解决途径。就是制作方和潜在用户之间的沟通以何种方式展开?一般用户在购买前都需要前期体验,但问题是体验的有效性是否对称,“夏虫不可语冰”就是这个意思。
红学堂从今年5月起,会陆续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还请大家拭目以待。
这些都是网络课程带来的好处以及存在的问题。当然,我们现场也有几十个位置是留给更愿意到现场面对面的学员的,这种线上线下共存的方式从总体上来总结概括就是:扩大了影响范围,达到了求同存异、多点共赢的局面,为更进一步提高制作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说是闲谈,其实内容也并不轻松。但人生本来就是一个问题接着并一个问题的不断面对、谋求解决,最终的目的都是朝着好的方面去发展,以便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好处。红学堂作为市场中的服务商,初衷也是如此。所谓一理通百理通,股市也不外乎如此,总有晴的天和阴的雨,凡事无绝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