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说:3000点保卫战又双叒叕又要打响了,殊不知这场战役我们已经整整打了15年了,这几次牛熊的轮回仿佛又都是一瞬的事情。
那些年的大熊市,往往叠加了多重当时看起来无解的利空因素。没有人能够预知什么时候否极泰来,但是最终又总能浴火重生。
一、上证指数3000点保卫战已经打了15年了!
最近看到很多人提3000点保卫战,我听着觉得很耳熟,于是上网一搜,果然这个3000点我们已经保卫了15年了。
依稀记得15年前,当股民们第一次发出了“3000点保卫战”开始,已经数次听到这个足以让人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声音了。
恍然间,又听到了当年3000点前的厮杀声,最终的结果是,韭菜们甘洒热血写春秋,一次也没有保住。
那些年的大熊市,往往叠加了多重当时看起来无解的利空因素。没有人能够预知什么时候否极泰来,但是最终又总能浴火重生。
世间的一切都在微妙的平衡中生存。牛熊轮回不息,纵有阶段回摆,终能如锯齿般波折中向上,围绕在价值左右。
万物的平衡之道有如雪球创始人方三文所写:情绪总在亢奋与沮丧之间摇摆;资产价格总在贵贱之间摇摆;世界格局总在全球化与孤立主义之间摇摆;政策总在管制与放松之间摇摆。
而在这其中最让人惊叹的,还是人类社会自我纠错、寻找出路的能力。在那些年的牛熊周期中,市场在一次次历史性冲击中学会不断重构与完善风险预期。
柳暗迎花明、枯木终逢春,每次历经重构,总能蓬勃而生一个高歌猛进、充满韧性的A股。自始至终,经济环境、生态环境都有种打破重建、自我净化的调节机制,如同人体的免疫系统一样神奇有效。
这世界有太多不容易,但你的生活还是要继续,太阳每天依旧要升起,希望永远就在你心里。
二、上证指数是什么?
1、上证指数的基本资料
上证综合指数由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符合条件的股票与存托凭证组成样本,反映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
有别于其它证券市场主要指数,上证指数是一款综合指数,即它考虑的是尽可能多的将在上交所上市的证券纳入指数范围,而非深证成指、标普500、纳斯达克100等其它证券市场重要指数那样有选择得纳入一些证券,所以上证指数最大的特点是全面。
在A股的众多指数中,上证指数常常有“风向标”之称,也是市场参与者进行投资决策与财富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
关于上证指数样本空间筛选规则,仅有两条规则:
a、非ST、*ST的沪市证券(包括B股)和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b、证券需上市超过一年,或上市不足一年但上市超过一个季度并且上市以来日均总市值在上交所同期所有证券中排名前10位。
上证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为:报告期指数 = 报告期样本总市值 除数 × 100 其中,总市值= ∑(证券价格×发行股本数)。除数修正方法参见指数计算与维护细则。
由于是一只“全覆盖”综合类指数,所以上证指数的行业分布基本上可以代表上交所证券的整体行业分布情况。
因为上证指数采用总市值加权方法计算指数点位,所以证券总市值越大,该成份股的权重就越大。
三、上证指数一直徘徊在3000点的原因?
从下图可以看出,上证指数自从2007年首次突破3000点,之后就一直围绕着3000点来回拉锯,3000点之下的时间可能还长一些,相对于美股而言,持股体验确实比较差。
而且随着更多大盘股甚至是巨无霸型企业的纷纷上市,上证指数的缺陷开始日益凸显,指数失真的现象,也常常为市场投资者所诟病。
部分投资者认为上证指数“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性导致指数中包含了很多低价值证券,这些证券的表现拖累了指数的上涨,所以自2016年以来,要求改革上证指数编制规则的呼声越来越多。
上证指数是对股票价格波动的一种折射,也是衡量市场信心的指数。当指数出现失真状况时,其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决策与财富管理的参考作用将大打折扣,背后主要由于指数编制存在短板所导致的。
1、一方面,上证指数的样本股为在上交所上市的所有股票,既包括A股,也包含了B股。
而且,随着B股逐渐边缘化,对于A股投资者而言,上证指数样本股纳入B股,其实已没有多大的意义。
2、另一方面,上证指数以在上交所挂牌所有上市公司的总股本作为权数,本身就值得商榷。
客观上,像五大行、大型央企等上市公司中的国有股,并不参与市场流动,但指数计算上已将其包含在内。
这样就会导致像五大行等大型上市公司,部分实际参与流通的股份“代表”了总股本的状况出现,而以部分代替整体,并不能反映出个股的合理估值,也不能反映出指数的波动情形。
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晴雨表”的功能则主要体现在指数的涨跌上。宏观经济持续向好,指数应该表现为上涨,反之应表现为下跌。
多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而股市的表现则与之产生了背离走势,这一点在指数表现上最为明显。这既与指数失真有关,客观上也与指数编制方法存在缺陷有关。
3、另外《追寻价值之路》书中有个中肯的观点:除了指数编制方法的影响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007年以后指数一直在消化「历史包袱」。
一般而言,股价由估值和每股收益共同决定。这个“历史包袱”就是在2006年和2007年牛市时,有一大批大市值公司在高位高估值首发上市,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一直在消化估值。
上证指数的市盈率(估值)从2007年高点的50倍,下降到现在只有12倍左右。
A股到了现在这个地步,值得反思的不仅仅应该停留在表面,而应当反思整个基础是否打好。
中国股市过去一直在快速发展,上市公司数量短短二十多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过程,成交量更是一跃成为世界之最,就如一个虚胖的病人,实则内部疲惫不堪。
四、我们该怎么看待上证指数一直徘徊在3000点?
上证指数第48次跌破3000点,作为一个整数关口,3000点在很多散户眼里成为了嘲讽A股的依据;但在机构人眼中,3000点就是一个心理关口,没有其它的意义。
上面讲过,上证指数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固然有市场机制不成熟、投机氛围过重等原因。
我们总是喜欢追涨杀跌,市场估值高企、人气爆棚的时候,恰恰是该考虑退场的时候,但人们蜂拥而至。反之,市场估值便宜,非常适合入手的时候,却人气低迷、无人问津...
事实上,从2015年之后,A股就一直围绕3000点中枢在徘徊。回看过去几年中跌破3000点的时机,无非是三个点:经济企业+货币政策+市场情绪,三位一体带来的大跌,并且三位一体带来的大跌往往风险释放十分极端:
2018年→经济上开始房住不炒,货币上汇率极端贬值,宏观上MY摩擦+中兴事件。2020年3月→疫情突发导致经济基本停滞,货币持续发力,全球央行放水刺激经济复苏。2022年4月→经济上地产消费低迷,货币上受美联储加息压制,宏观上俄乌战争+SH疫情。
但几次跌破3000点后都有巨大的反弹,因为三位一体带来的下跌往往风险释放非常极端,18年后是19年1季度的大反弹;20年3月之后是整个下半年的反弹,而今年4月后也有5-7月的快速反弹。
不仅如此,如果耐心的去复盘你会发现,过去几次跌破3000点的利空因子并未得到明显的解决,市场的风是悄无声息中变化的。所以每一次跌破3000点的利空都是那么无解、都没有得到解决;但每一次都是大风险、每一次都是大机会;而这一次也是三位一体引发的系统性杀跌,也跌破了3000点。
从来没有牛是一直涨的,也没有熊是一直跌的,牛市里到了估值高位,事后看大都是风险;熊市里到了估值低位,事后看大都是机会。
有句话叫做“让你舒服的策略大都不赚钱”,超额收益之所以超额,就意味着不可能人人都获得,想获得它总要付出一些代价,而在逆境中承担反人性的痛苦,正是可以付出的代价之一。
不由得想起《涛动周期轮》中的一句话:万物皆有周期,万物皆有波动。波动就是变化,对变化进行观察和总结,就形成了对波动的规律性总结。反过来,这些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指导着人们的经济生活。
以目前来说,越是接近3000点,机会越大,目前市场估值已经很有优势了。从估值来说,现在大概率是个「合适的入场时机」,如果能坚持下来,未来几年赚钱的概率还是非常大的。只是,在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敢于入场呢?
就当前而言,我的想法,或者说建议是:
1、已经在场内的朋友,现在虽然难熬,但仍应该扛住,「不要割肉,当前位置宜买不宜卖」,在阶段底部割肉,未来可能就会因极度失望,而远离股市,这才是真正的损失;
2、还在观望的朋友,其实挺适合入场了,最佳的姿势是「基金定投」,指数基金最为稳妥,当前宽基指数基金、行业指数基金,都有很多好品种,如沪深300指数、中证1000指数。
3、投资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需要有「长期主义精神」,投机成功只属于极少数的幸运儿,终究不适合普通投资者,如果你想快速挣大钱,那建议就别搞了,多研究研究法律吧。
我前几年挣了些钱,但最近这两年也是亏得不行,因为持股和选基风格决定了盈亏同源,但我始终相信好公司和好基金是可以穿越牛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