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表舅写了篇《》,这个标题真有点让人“恍如隔世”。
曾几何时,上证指数被视为一个“落后分子”,如今竟然成了尖子生。
想当年,上证指数不科学的以总市值而非国际习惯的自由流通市值定权重,充斥着银行为主的大笨象,诸如此类,在投资者看来,一堆毛病。
能打的“新”上证指数
也正因此,后来有了2020年夏天的那次上证指数编制规则大改版。
也许是“时势造英雄”,也许是编制规则改版助力,但的确:这之后的上证指数很“能打”。
下图是新规则后的上证指数,对比沪深300和万得全A的走势,都是考虑了股息再投资的全收益口径。可以看到这期间沪深300刚刚扭正,包含沪深两市的万得全A也不过累计收益10%出头,而上证指数累计收益已经超过25%。
如果聚焦上证指数(上证收益)与沪深300(300收益)这对新旧市场表征代表的逐年表现,你就会发现:除了2024年之外,2021年、2022年、2023年和今年迄今,上证指数都是显著跑赢沪深300的。
上证指数为何那么强
如果从行业层面,或许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
下表是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权重大于3%的行业对比。
一方面,曾经被视为“老旧没落”的银行在2023年开始走出了一波近似“画线”的强势行情,而上证指数中银行股权重高达18.51%,胜于沪深300的14.88%。
另一方面,类似芯片(电子)这样新潮的行业,在上证指数的权重也有8.99%,相比沪深300没少多少。
细看上证指数的电子行业,你会发现大量688开头的代码,这些都是科创板。
毫不夸张的说,科创板,的确大大改变了上证所A股的行业生态,也间接让上证指数与时代接轨了。
从Wind的下图可以看到,上证指数在技术风格上的暴露,要强于沪深300。
红利+“硬科技”,这是2025年不少券商策略报告提出的新杠铃策略,你会发现上证指数竟然早就是这个策略的新践行者。
除了行业,不能忽视的就是,上证指数是一个非常“宽”的宽基指数,目前的成分股总数高达2235只,其中不乏中小市值。
从下表可以看到,上证指数有将近六成的成分股,是100亿元以下的小市值,这为其提供了更好的小市值暴露。
如果从Wind的风格暴露来看,沪深300的规模(偏向大盘股)因子显著强于上证指数。
如何跑赢上证指数
回到表舅一开始提的跑赢上证指数的问题。
其实,我并不觉得普通投资者一定要将上证指数作为基准去衡量是否有跑输或者跑赢。
无时无刻,市场中总能找到一个强势的指数。
如果要求自己始终能跑赢各种代表指数,只会让自己的心态失衡。
跟踪上证指数的指数产品,虽然不如沪深300、中证 A500那么丰富,但其实也有不少。
更关键的是,上证指数因为有2000多个成分股,所以基金经理如果采用“抽样复制”的方法,不仅可选余地很大,而且也能借此实现超额。
是的,对于成分股众多的指数,ETF也能产生超额。
而且,这只ETF的抽样效果很不错,下图是其上市之后与上证指数全收益指数的走势对比,可以看到这些年也产生了10多个点的超额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