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它们究竟有何魅力,能获得资金如此一致的追捧?
1. 恒生科技指数:超跌反弹与科技修复的领头羊
作为港股科技龙头的集结地,恒生科技指数汇聚了互联网、人工智能及硬科技领域的核心资产。
其受追捧的核心原因在于“高弹性”和“高赔率”。 经过前期的深度调整,其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提供了极高的安全边际。2025年,随着全球宏观经济预期改善和AI技术商业化步伐加快,市场对科技股的风险偏好迅速回升。资金敢于大手笔布局,正是看好其作为市场反弹急先锋的爆发力,博弈的是业绩与估值的“双击”机会。
2. 港股通互联网指数:聚焦核心,直指“流量”与“现金流”
与恒生科技相比,港股通互联网指数的成分股更为集中,主要覆盖基于内地市场的互联网平台巨头。
它的吸引力在于“稀缺性”和“盈利确定性”。 这些巨头拥有深厚的护城河和稳定的现金流,在数字经济中扮演着基础设施的角色。随着行业竞争格局趋稳,降本增效成效显现,它们的盈利能见度大幅提升。对于内地投资者而言,该指数是便捷配置这些无法在A股上市的核心资产的唯一通道,资金持续涌入,反映的是对平台经济盈利修复和持续分红能力的长期信心。
3. 证券公司指数:牛市情绪最直接的“温度计”
证券市场素有“牛市旗手”之称,证券公司指数的表现与市场景气度高度绑定。
它获得巨额资金流入的逻辑非常直接——“看牛市,买券商”。 2025年A股市场交投活跃,IPO和再融资节奏稳步恢复,资管业务持续发展,券商的经纪、自营和投行三大核心业务全面受益。市场走牛的预期越强,券商的业绩弹性就越大。投资者布局该指数,本质上是在下注资本市场活跃度将持续提升,是对A股牛市行情最直接、最纯粹的表达。
这三只指数虽然赛道不同,但资金追捧的背后,折射出共同的投资者心智:
拥抱高弹性:在市场转折期,资金倾向于选择前期跌幅深、估值低、反弹空间大的板块。
博弈确定性:无论是互联网巨头的盈利修复,还是券商在牛市中的业绩兑现,资金都在寻找盈利改善预期最明确的领域。
抢占核心资产:在市场方向尚未完全清晰时,通过指数化工具一键布局某个赛道最具代表性的龙头公司,是效率最高、容错率也相对较高的策略。
资金的集体选择,往往比个体的判断更有说服力。这三只指数的持续“吸金”,清晰地描绘出市场对港股科技板块超跌修复、互联网龙头价值重估以及A股资本市场长期活力的强烈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