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港交所动态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在2025年中期业绩会议上表示,将研究24小时交易机制,借鉴纳斯达克计划于2026年实施每周5天24小时交易的经验。此举旨在提升国际竞争力,并需待系统升级、风控完善及监管配套成熟后推进。
- 目标:覆盖欧美及中东交易时段,吸引跨时区资金,增强流动性。
2. 全球实践
- 纳斯达克:2026年拟推24小时交易,盘前盘后交易量已占全天的20%以上。
- 驱动因素:跨时区资本流动需求、高频量化交易普及、金融科技发展。
1. 提升国际竞争力
- A股当前交易时长仅4小时(9:30-15:00),全球主流市场中最短,显著弱于港股(5.5小时)、美股(6.5小时)和欧洲市场(8.5小时)。
2. 风险管理需求
- 当前A股对隔夜海外市场波动敏感,易出现次日跳空缺口(如2024年俄乌冲突期间,欧美因延长交易时段波动率低于A股1.8%)。
- 连续交易有助于平滑价格波动,减少突发事件的冲击。
3. 投资者需求匹配
三、可行性评估与潜在路径
1. 技术基础
- A股电子化交易系统稳定性较高,券商通过系统扩容和风控模块升级可支持延长交易,但需配套结算系统(如T+1制度优化)和实时监控能力。
2. 渐进式改革方案业界普遍建议分阶段推进,兼顾风险与效率:
- 短期(1-2年):
- 下午收盘延至16:00,与港股同步,降低互联互通套利风险。
- 中期(3-5年):
- 早盘提前至9:00开盘,全天增至5.5小时。
- 在科创板试点盘后交易(如17:00-19:00),覆盖欧洲盘初。
- 长期(5年后):
- 分板块推行夜盘(21:00-次日4:00),最终实现24小时交易,同步推动T+0结算。
3. 流动性保障措施
- 差异化规则:非核心时段放宽最小报价单位(如0.01元→0.05元),降低摩擦成本。
- 做市商激励:对夜间提供流动性的券商减免手续费。
- 衍生品联动:推出夜盘股指期货/期权,对冲现货风险。
四、挑战与争议
1. 散户适应性
- A股散户占比近90%,延长交易可能加剧“疲劳交易”和非理性操作,需加强投资者教育及风险管控(如限制夜间杠杆比例)。
2. 流动性分层风险
- 非主流时段交易清淡可能引发价格操纵(如2020年美股盘后多次出现10%以上跳水)。需引入动态熔断机制和强化异常交易监测。
3. 制度匹配问题
- T+1结算矛盾:当前制度下,夜间交易可能导致隔日结算风险积累,需推动T+0试点。
- 信息披露时效:需建立“夜间披露通道”和静默期规则,避免信息不对称。
五、结论:审慎推进是必然选择
- 短期优先动作:对标港股延长至16:00收盘,技术成本最低且利于沪港通协同。
- 长期关键:需配套监管科技(如AI实时风控)、投资者保护机制(如夜间交易额度限制),并协调全球金融基础设施。
全球金融竞争已进入“时间维度”,但A股改革需立足散户主导的现实,避免盲目追求24小时交易而忽视市场韧性。如纳斯达克所言:“问题不在于能否建立24小时市场,而在于如何以增强投资者信心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