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量子科技板块里找一家市盈率只有11倍的公司,听起来就像在菜市场想用买土豆的钱买龙虾。
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说出来可能更让人意外:电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 2025年三季度的数据显示,它的家电业务营收占比死死地钉在99%的位置上,贡献了超过九成的利润。
那么,量子科技的标签从何而来? 关键在于一家名为国盾量子的合作伙伴。 他们一起捣鼓的是一个叫做“量子工业网关”的东西,目标是把量子技术塞进智能制造的流水线里。
国盾量子是业内公认的硬核玩家,能和它一起搞研发,至少说明这家家电国企在技术对接上是有两把刷子的。 但目前的现实是,这些前沿技术主要还是给它自己的家电生产车间用,属于“内部赋能”,量子科技本身还远没有成为能独立贡献收入的业务支柱。
这就产生了一个核心问题:市场究竟该把它当成一家科技公司,还是一家制造企业? 从估值来看,市场显然选择了后者。 11倍的市盈率,几乎是家电行业的典型估值水平。 这个数字,与动辄百倍市盈率甚至亏损的其他量子科技公司,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资金的动向却透露出不一样的故事。 2025年第三季度,尽管社保基金一零一组合减持了500万股,但它仍然手握899万股。 更引人注目的是,社保基金1106组合新晋建仓,一口气买了1197万股。 与此同时,北向资金也在大举进场,单季度加仓1959万股,幅度高达128%。
这些“聪明钱”的举动,似乎是在下一盘棋。 它们看中的,可能不仅仅是那个99%的传统业务。
从财务表现上看,这家公司画出的是一条波动明显的轨迹。 它的净利润水平并不稳定,常在千万级到两亿之间徘徊。 2023年,公司业绩突然爆发,净利润冲上了7亿元的高点。 但这个高点没能站稳,进入2024年,增长势头就中断了,利润开始掉头向下。 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再次下降8.2%。
营收的故事则是另一番光景。 过去五年,公司的总营收规模几乎翻了一倍,显示出强大的市场扩张能力。 然而,2024年的报表已经透露出一个不太妙的信号:营收在增长,利润却没有同步跟上,出现了典型的“增收不增利”局面。
一个值得肯定的亮点是它的现金流。 在最近两年营收和利润大幅波动的过程中,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呈现出显著的改善。 这背后通常意味着产品在市场上有足够的竞争力,客户回款顺利,公司在产业链里说话比较硬气。
股价技术面上,则呈现另一种状态。 截至2025年11月,它的股价已经在底部区域横盘整理了接近两年时间。 这种长期的窄幅震荡,往往意味着市场对它的看法存在巨大分歧,也在等待一个打破平衡的催化剂。
所有矛盾的点都指向了那个最根本的争议:这家公司的量子科技“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从实际业务构成来看,答案是清醒的。 量子技术对于当前的它,更像是一块为传统主业增色的“宝石”,而非赖以生存的“发动机”。 它的核心逻辑,是试图用量子技术提升家电制造的效率和质量,而不是去直接销售量子产品。
这种定位,恰恰是它估值矛盾的根源。 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投票,给出的定价更像是一家成熟、增长放缓的家电企业,而非充满想象空间的科技先锋。 社保和北向资金的押注,更像是一种基于“风险收益比”的考量:用制造业的价格,去买一个附带了量子科技“期权”的资产。
这个期权的价值,完全取决于量子技术从“概念”到“效益”的转化能力。 2025年三季度的业绩两连降,也给这个故事增加了一丝不确定性。 传统的家电天花板隐约可见,而新的科技故事还停留在财报的角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