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A股市场可谓十分不平静:“茅指数”光环不再;“顺周期”和“宁组合”你方唱罢我登场;板块轮动的“电风扇”越转越快。而有一个“蛰伏”多年的指数,却无视市场风云变幻,从3月中旬以来稳稳地走出了一条“斜上30度”的收益曲线,更创出近五年多来的新高,它就是中证500。
中证500指数今年以来走势图
7月22日,中证500自2016年1月以来,首次重回7000点的点位,8月盘中曾站上7124.92点。
在这五年半的时间里,A股经历了2016-2018年的大盘价值行情,以及2019-2020年的大盘成长行情,而以中证500为代表的中小市值企业一度门前冷落鞍马稀。
大盘风格演绎到极致的今年年初,甚至还风传某小市值上市公司老板去基金公司路演被拒之门外:“你们30亿市值都不到,我们接待不了。”还有观点认为,注册制改革之后A股将迈向市值导向,中小市值公司将陷入恶性循环,再无出头之日。
但是,中小公司真的没有机会了吗?
离离原上草,“五岁一枯荣”。大盘龙头行情兴起五年后,以2021年春节之后一波大幅调整的方式宣示告一段落。以中证500为代表的中小盘股票的“春风再起”,多年后回头看来,可能是中国资本市场真正迈向成熟市场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A股走出“唯市值论”的怪圈,回归以业绩论英雄的投资本源。
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经济的真正基石——创造了80%就业岗位的广大中小企业和构筑实体经济核心的制造业(曾有机构概括为“农民资产”)重回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
中证500指数以制造业为主
01
抱团启示录:“茅指数”躺赢不再
有那么一批股票,曾经叫“白龙马”,后面叫“核心资产”,再后来给起了个通俗易懂的名字叫“茅指数”,其本质总结起来就是以大市值、高ROE为特征的各行业龙头股。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大蓝筹大白马开始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买股票仿佛就要买龙头。不论是北上资金还是公募新发基金,都围绕大市值龙头建仓,“抱团”逐渐形成,而未能及时抱团的投资者,随着“茅指数”持续走高,不断被吸引加入,进一步推动了大盘龙头行情。
回顾这轮抱团行情的始末,诱因还是在于经济结构和基本面的变化。从2015年底开始,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使得许多行业转向存量竞争,市场份额开始向龙头集中;与此同时宏观经济的整体下行,导致中小企业盈利前景趋弱。而且2013年到2015年,很多中小公司做了大量并购,这种并购积累了很多的商誉,演变成了“商誉雷”,不断拖累着中小公司的业绩。
所以从业绩的相对强弱来看,从2017年到2020年确实是龙头公司具有优势。如下图所示,中证500的净利润增速从2017年以前的高增长迅速下滑,陷入业绩增长低迷期。相反,以消费股为首的大盘龙头业绩大幅改善,体现出了相对优势,再三加固了“茅”们的信心。很多卖方研究机构甚至不再配置中小盘研究团队,既然直接买入龙头白马就能获得超额收益,谁还会费尽心思一个个走访调研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当“月亮”足够夺目,“群星”就显得黯淡无光。
指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
2020年下半年可能是一个分水岭。中国领先全球从疫情中恢复,开始复工复产,制造业产能基本没受到疫情的明显伤害。面对着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巨大需求,“中国制造”开足马力,大量输出消费品和机械设备。利用疫情带来的机会,很多中国企业都“出海”了,在全球的份额得到迅速提升。
而另一方面商誉减值风险已经逐渐出清,从2020年三季度开始,可以看到随着经济整体向好,中小公司的业绩出现了比较大幅的增长。中证500净利润增速率先回正,且展现出了巨大的复苏弹性,2021一季度同比净利润增速超120%;即使刨除疫情低基数的影响,相对2019年一季度也增长68%。
与此同时,龙头股抱团行情进入了“自我强化”的怪圈,估值慢慢被抬升到了高处不胜寒的位置。以“茅指数”这个概念横空出世为标志,抱团逻辑已经从追逐业绩稳定高ROE的企业,异化为“只炒龙头”的思想钢印。在2021年春节前夕,这种市场割裂的格局达到了极致,上证50指数达到了近十年的市盈率顶峰(P100分位数),而中证500仍处于市盈率、市净率历史最低1/3的区间。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龙头抱团的波动,现在回头看来是不可避免的。
2021年初指数估值分位数(近10年)
今年以来主要宽基指数表现
02
越涨越便宜:估值与盈利仍存在错配
尽管“抱茅行情”已经渐趋分崩离析,但是经历了多年大消费、大白马教育的市场参与者们,对长期被边缘化的中小市值股票关注度仍然处于一个极低的水平,具体表现为中证500的波动率已经下降到历史极低的区间,当前60日波动率仅在15%左右。从历史经验来看,每当波动率显著下行时,往往一轮大级别的行情正在酝酿。
而在估值方面,则体现为中证500相对沪深300的估值持续受到更加充分的挤压:近五年来,中证500/沪深300的比值从2倍下降至大约1.4倍,但是市盈率的比值从4倍下降至1.5倍,下降幅度远大于指数点位。一般投资者的认知里,中小市值股估值相对大盘股更高,但是现在假若剔除金融地产行业,沪深300市盈率为25.2倍,中证500为22.3倍,中证500的估值竟然比沪深300还低!罕见的“估值倒挂”带来的可能是难遇的布局机会。
尤其从2020年7月以来,随着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好转和业绩的反弹,中证500指数出现了指数走势与估值水平的大幅剪刀差,指数斜上30度上涨,估值却斜下30度下滑,呈现出了“越涨越便宜”的现象。这种“颠覆认知”的背离现象,体现的是基本面的大幅超预期,市场关注度未能及时跟上盈利能力的提升,从而带来估值与盈利的“错配”。
股价的上涨来源于两个方面,公司盈利的增长和股票估值的提升。多数情况下因为市场倾向于过度反应,估值的提升幅度往往相比盈利增长幅度更大,体现出来的就是指数的价格越涨,估值会越贵。
但如果指数价格上涨而估值下滑,往往标示着上涨的驱动来自于盈利增长而不是估值抬升,而且盈利增长的速度远大于估值抬升的速度。当前的市场价格还远远没有反映出指数背后的上市公司基本面上的大幅改善,后续随着市场认知的重构,大概率会迎来估值和盈利双升的“戴维斯双击”行情。
03
王者归来:上行通道已经打开
今年上半年,市场主流观点预期流动性可能边际收紧,成为悬在中小市值股票和成长股上方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尤其是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时期,一方面原材料涨价对下游的中小制造业带来较大压力,另一方面以往这种情况下央行可能选择加息来收紧流动性,避免经济走向过热。两方面的因素都对中小盘股的行情产生持续的压制。
考虑政策背后的深意,展现出来的政策信号很明显,那就是千方百计地要降低实体经济运行的成本:原材料的上涨让企业的流动性明显吃紧,大型企业还能够凭借着自身的规模来消化,但缺乏议价话语权的中小企业只能被动承受上游涨价的压力。将货币政策保持在一个合理宽裕的水平,有利于缓解因为上游价格上涨对中小企业流动性占款的压力,降低中小企业的运行成本。
流动性转向宽松,构筑了非常有利于中小成长风格发挥的场景,随着前期压制因素的一扫而光,中证500的上行空间可谓正式打开。细心的朋友可以留意到,中证500相对上证50的比价已突破200周均线,从技术面指标来看中小盘相对大盘风格重新占优的趋势或许已经确立。
随着近几个月的持续上涨,中证500放量突破了2016年以来的超级大平台,当前可谓集齐了打开上行通道的一切要素:流动性宽松(天时)、基本面大幅改善(地利)、估值仍处于低位(人和)。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个由广大中小企业主导的大时代的序幕。
04
顺势而为:
中证500ETF、双创ETF获大额净申购
值得关注的是,信息量相对充足的机构投资者已经悄然借助ETF工具抄底了。7月27日盘后数据显示,南方中证500ETF(ETF代码:510500)单日获得超20亿元的净申购,南方双创ETF(代码:159780)也获得了超1亿元的净申购。截至当日,国内首批跟踪中证500指数的ETF之一的南方中证500ETF规模已超420亿元, 位居全市场权益类ETF第二位。
无独有偶, 市场在持续提升对中小盘风格关注度的同时,代表成长风格的科创板块也在不断升温。7月份首批双创ETF上市即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追捧,南方基金旗下的双创ETF首日便早早售罄。近两日在市场调整的背景下,逆势资金净流入约5亿元,总规模较募集首日增加超30%。作为当前市场备受关注的产品,南方双创ETF盘中交易热度十分活跃,上市以来成交量突破70亿元大关。
中证500指数及双创指数里是具有高景气度和高成长性的公司,它们表征了中国经济的趋势,更是具有澎湃动力的“中国经济增长引擎”。
未来表现,我们将拭目以待。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者在投资前请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旗下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请根据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配产品。公司旗下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请根据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