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财政部发布了一组数据。
2023年4月,全国共售出彩票503.26亿元,同比增加了192.54亿元,涨幅62.0%。福利彩票售出增幅同比在30%左右,体育彩票增幅80%。
关于彩票销售的大幅增长,出现了很多解读。有人说是受到今年体育赛事的带动;有人说是彩票零售机全面铺开的刺激。还有人说,是因为这届年轻人开始买彩票了。
#01
年轻人越来越爱买彩票了?
买了2年多彩票的花花发现,现在买彩票都要排队了。
今年入职了新公司的她成功将同事都发展成了彩票搭子,午休时间,大家约着一起去买咖啡,路上会途经一家彩票店,再花二三十元买几张刮刮乐。而从4月开始,他们常去的彩票站开始挤满年轻人,“晚去的话都靠近不了柜台”。
彩票站,过去曾被认为是大爷大妈们经常光顾之地,但最近,年轻人却越来越爱上了买彩票。
根据财政部官方数据,2023年4月,竞猜型彩票同比增加125.45亿元,增长117.6%,占彩票销售总量的46.1%,约占彩票总量的近一半;即开型彩票同比增加40.81亿元,增长84.1%,约占彩票总量的17.8%。
增长的原因,或许跟彩票的游戏机理有关。竞猜型彩票以体育比赛为竞猜对象,吸引了大量体育爱好者,尤其是爱好体育的年轻人。即开型彩票即买、即开、即兑,玩法简单,票面精美,寓意美好,是人们接触彩票的最佳“入门款”,很受欢迎。
#02
这届年轻人,连彩票都能玩出花来
不得不说,这届年轻人,实在会玩。
不久前的5月20日那天,有人在朋友圈晒出彩票花束,看得单身朋友红眼病都要犯了。
送玫瑰花,只能说钱花到位了。但送彩票花束,送出的则是一份“好运”,能得多少全凭被送人的运气。
有人在网上打卡刮刮乐,每周只能刮一个,为的就是图个好彩头。
有人把彩票和减肥相结合,把自己的伙食费拿来购买刮刮乐,一天的伙食费全来自于今天中奖的多少。什么,没中?那就只能饿着了。
有人把彩票当婚礼礼金。某当事新人收到100张刮刮乐后,全部刮开就刮了一宿,当事新人表示体验“好极了”。
有送礼就有回礼。于是有人在结婚时把彩票装进红包返给宾客,一来一回之间,完成了新人与宾客的“礼尚往来”。
有人不顾世俗的眼光,手拿刮刮乐在香火上晃一晃,实现所谓的“开光”。
小小一张纸,能玩出这么多花样,看完之后,不得不在心里真诚地说一声“佩服”。
#03
不必过度解读年轻人买彩票
年轻人爱买彩票的现象,其实仔细梳理的话,不一定都是因为年轻人变了,也和彩票行业本身的“努力”有关。
和人们印象中那种灯光昏黄、大爷大奶扎堆、盯着纸质彩票K线图的场景不同,现在彩票店也开始走向了年轻化。彩票店开进了商场、超市、地铁站,还有的在大型商超里做起了快闪店,有的则转型成福潮店。
彩票店的装修也越来越讲究,醒目的个性LOGO、网红背景板、趣味十足的标语,越来越贴近年轻人的审美。很多彩票店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个奶茶店。这也是为什么“打卡买彩票”在社交平台上能够火起来——这不是一个过时、老旧的习惯,相反还带着点新潮时尚,让年轻人乐于去分享。
因此,说年轻人买彩票是因为压力过大,寄希望于不劳而获,指望通过运气来“逆天改命”,未免离题太远。至少,从彩票和年轻人的“相处模式”看,二者其实已经彼此接纳,彩票已经很自然地融入了年轻人的生活图景。
一张彩票并不贵,买几张的价格也未必高过一杯奶茶。路过彩票店随手买两张,中奖固然好,没中也是图一乐。彩票更像是一种日常的精神消费,年轻人未见得多么虔诚、投入,只不过是给自己的生活添加点别的色彩。
其实,类似的消费模式并不罕见。比如福袋、盲盒,说起来也颇似买彩票等开奖,都有点精神消费意味,人们看重的未必是结果,而是打开包装时的那种心理起伏。
相比之下,彩票似乎还更“正向”一些。因为,我国的彩票发行和国家的福利或体育事业直接关联,更容易给参与者带来一种价值感。比如,根据规定,福利彩票相关资金用于发展养老服务、支持各区社会公益济困项目、支持高等教育新生入学救助等。
年轻人当然也是知道这些背景的,有人在接受采访时就说,“没中奖就当是为福利事业做贡献了”。有了这样的价值认同,彩票逐渐被当代年轻人认可,其实就在情理之中了,无需过度解读。
当然,也要给部分年轻人提个醒,把买彩票当作生活的仪式感之一,偶尔为之放松一下未尝不可,但切不可沉迷、投入过大,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本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如果因此让自己变得神经紧绷,甚至成了生活负累,那就未免太过扫兴、得不偿失了。
温馨提示
kindly reminder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想赶紧去买上几注,试试手气?
小编提醒,购买彩票请前往正规的彩票营业点。互联网购买销售彩票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2018年,财政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国家网信办、银保监会等12部门联合发布公告,坚决禁止擅自利用互联网销售彩票行为,严肃查处企业或个人违法违规网络售彩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