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招商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夏,在直播中的一张图火了。
按照他的观点,A股长期下跌之路,已经开启,直至2025年。
A股每七年一个轮回,第四轮牛市已经结束,今年是牛尾熊始的一年。
接下来三年都是熊市,2025年甚至是大熊市,下一轮牛市要等到2026年了。
那么,张夏的观点有没有道理?
按照张夏的观点,2008年的1664点只是熊市的开始,而2011年是大熊市。
可我还没见过大熊市的最低点,比刚开始的最低点还要高。
另外,2019年、2020年被张夏定义为熊牛转折和牛市开始之年,2021年才是牛市高潮之年。
如果上证指数点位高点年份为牛市高潮之年,但按照张夏的定义,上一轮牛熊周期中,牛市高潮之年是2014年,而非2015年,前后矛盾。
而且将上证指数点位高点年份定为牛市高潮之年,不符合传统认知。
按照我的理解,年度收益高点年份才是牛市高潮之年,比如2020年、2015年和2007年。
偏股混合型基金2007年涨幅120%,2015年涨幅43%,2020年涨幅56%。
但在张夏的定义中,只有2007年是牛市高潮之年,而2015年是牛尾熊始之年,2020年是牛市开始之年。
而2021年作为牛市高潮之年,偏股混合型基金涨幅仅8%。
在我看来,真正值得辩驳的是:回顾历次熊市周期,目前调整周期还未过半。
第1轮大熊市:2001-2005,2245点开始的大熊市,调整了48个月;
第2轮大熊市:2009-2013,3478点开始的大熊市,调整了47个月(如果从6124点算,调整68个月);
第3轮大熊市:2015-2018,5178点开始的大熊市,调整了43个月。
而上证指数在2021年2月创下高点,截至目前仍只调整了19个月,不到2年。
那么,是不是应该刻舟求剑,等48个月后,即2025年2月再出手,在此之前,空仓是最好的选择。
我不喜欢非本质的结论,熊市必须调整4年才能见底就是非本质的结论。
关于股市的底部,我更愿意从有限资产和无限通胀的客观规律来解读。
央行的水是止不住的,当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央行理论上即拥有了无限印钞的权力。
所以,现金贬值是必然的。
但没有人希望自己手中的现金贬值,所以他们会尽可能地会换成生息资产。
而长期能跑赢通胀和GDP增速的生息资产,一定也是稀缺的。
从全球富豪排名来看,他们的主要资产是上市公司股权。
这意味着,最稀缺的资产之一就是优秀上市公司的股权。
所以,优秀上市公司的股权从来不缺买家,区别在于每个人的机会成本不一样,所以愿意给的价格也会不一样。
比如,外资养老金的收益目标是年化8%,那么当股价潜在收益率8%时,他们就会出手。
还要国内的富豪,早先信托的收益是8%-10%,如果股票潜在收益率只有8%,他们根本不会出手。
关于这轮熊市调整的时长,我并没有答案。
但按照我的市场底部模型,今天万得全A收盘4726.32点,市场调整空间已非常有限。
数据仅为测算,不代表实际及未来表现
另外,我对主动基金的阿尔法能力非常有信心。
只要不是单边熊市,存在结构性机会,他们就能创造正收益。
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为例,自2004年至今,截至2021年的18个完整年度,除了2008、2011、2016、2018年,其余年度均取得了正收益,年度胜率78%。
2010-2013年在很多人眼中,是熊市漫漫的四年。
2010年沪深300跌幅13%,2011年沪深300跌幅25%,全年都在下跌。
到了2012年,上证指数再创新低1949点,而13年的钱荒事件,上证指数再创新低1849点。
可偏股混合型基金除了2011年收益为负,2010、2012、2013年的涨幅分别为5%、4%、13%。
因为除了2011年,2010、2012、2013年并没有单边下跌,出现了结构性行情。
2010年中证500涨幅10%,2012年沪深300涨幅8%,2013年创业板指涨幅83%。
只要不是单边熊市,只要存在结构性机会,只要不是选到最差的基金经理,按照公募基金经理的中位数水平,也能创造正收益。
而这背后的理由仍然在于:中国GDP每年仍保持着中等增速,实际上就是一部分行业保持着中高增速,那么这些正收益的行业就有配置空间。
与其说坚信国运,不如说坚信这批优秀的企业家,一部分优秀的企业不仅是国内第一,更是全球第一,正是他们撑起了国运。
价值投资长期有效的底层逻辑是驳不倒的,只要业绩在增长,获取自由现金流的能力在增强,价值终究会回归。
全文完,如果喜欢,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
免责条款:本文内容为基于公开资料研究完成,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