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某建筑公司因支付8%的居间费,不仅交易被判定无效,还被罚款380万元。 这家公司的老板始终想不通:“行业里不都这么操作吗? ”
短短三个月后,江苏某企业因将居间费拆分为“咨询费”“设计费”被税务局大数据比对发现,面临追缴税款加5倍罚款。 这些真实的案例正在不断提醒我们,工程居间费不是法外之地。
工程居间费本身并不违法。 《民法典》第961条明确规定了居间合同(现称“中介合同”)的合法性,居间人促成合同成立的,委托人应当按照约定支付报酬。
合法与否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居间行为是否合法,以及目标合同是否有效。
如果居间服务促成的施工合同本身存在违法情形,如转包、违法分包或串标等,居间合同将因扰乱建筑市场秩序而被认定为无效。
最高人民法院在2023年公布的一起典型案例中明确:居间合同若内容合法且为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居间人有权收取报酬;但如果居间事项系促成签订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无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该居间合同无效。
超过5%的居间费存在极高的法律风险。 2025年住建部行业指引明确指出,合法居间费比例应控制在3?%以内,超过这一范围可能被认定为变相行贿。
工程居间费的比例并非随心所欲,行业有明确的标准。 根据2025年工程中介服务管理办法,合法的工程居间费比例通常在1?%之间,具体取决于工程类型和规模。
小型工程(如普通装修)的居间费一般在1?%之间;中型工程(如市政项目)为2?%;大型复杂工程(如高速公路)可达3?%。
从工程类别细分,房建项目的居间费一般为2?%,市政工程为1?%,EPC总承包为3?%。
对于一些特殊工程类型,如土方工程、桩基工程等,比例可能达到8?0%,但超过5%的部分已存在法律风险。
工程规模同样影响居间费比例。 项目金额越大,居间费比例往往越低。 例如10亿元以上的大型项目,居间费可能仅为1%左右。
技术服务费变相洗钱的操作手法也已引起监管注意。 将居间费拆分为“咨询费”“设计费”等名目,通过税务局大数据比对合同与发票品目,此类行为极易被识别。
亲属代收居间费是最危险的红线之一。 2025年最新司法解释明确,直系亲属账户流水异常视为利益输送。 2024年就有某央企高管让妻子代收居间费,最终被判处职务侵占罪。
要确保居间费合法合规,书面合同是基础。 合同应明确服务内容、费用比例及支付条件,避免使用“包中标”等越界表述。
居间人身份需要合规,不能是公务员、国企领导、评标专家、招标方等,否则涉嫌违规。 同时,所有款项应坚持公对公转账,绝不使用现金交易,确保资金流向透明可查。
分阶段支付是降低风险的明智之举。 可以将居间费与项目进度挂钩,例如:合同签订后付30%,预付款到账后支付40%,主体结构完工后付30%。
获得大额居间费后,税务问题不容忽视。 若按劳务报酬所得缴纳个税,税率高达20?0%,这意味着200万的居间费可能需要缴纳80多万的税款。
自然人代开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税收园区进行自然人代开发票,可申请核定征收,个税降至1?.5%,增值税1%,综合税负约2?%。 无需注册公司,流程简单快捷。
对于金额较大的居间费,可考虑注册个体工商户。 在优惠园区设立个体户,申请核定征收,综合税负可降至1?%。
对于超过2000万的大额居间费,可在税收园区注册一般纳税人有限公司,综合税负约9%左右。 虽然税率较高,但可以开具6%专票,更适合大额业务。
2025年全国工程交易电子化改革全面推进,已有27个省市建立了透明的工程交易平台。 通过这些平台进行的项目对接,居间费明显低于传统方式。
建筑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行业自律公约也对居间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 公约规定,会员企业之间的项目对接不得收取过高居间费,且必须通过对公账户支付,记录完整的服务内容和成果。
随着监管日趋严格,传统的居间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有人质疑,在数字化时代,居间人的价值是否依然存在? 也有人认为,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协调无法被完全替代。
居间服务的本质是资源整合和价值创造,而非简单的信息对接。 真正专业的居间人,不仅能够提供项目信息,还能为工程项目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支持。
工程居间费的本质是服务报酬,而非权力对价。 2025年的监管趋势表明,只有真正创造价值的居间服务才能获得法律认可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