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北交所成立初期,企业家、投资机构和投行对北交所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认可。于部分企业家而言,北交所是过去的新三板精选层,不算是上市公司。此外,彼时有些资质不如自身企业的同行业公司尚且成功登陆创业板或科创板,自身企业也一定可以实现创业板或科创板首发上市;于投资机构而言,北交所估值低,流动性差,被投企业在北交所上市意味着较低的投资回报率;于投行而言,北交所首发市盈率低,融资规模小,而且申报北交所需要先挂牌新三板一段时间再申报,在当前监管越来越严格背景下,挂牌审查和挂牌期间信息披露和底稿要求一点儿也不低,总体审核周期没有缩短很多,投入产出比较低。
3、首批上市公司首发市盈率及行业分布
北交所首批上市公司首发市盈率均值为25倍左右,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本货物、软件与服务、材料等方面。
2023年以来,北交所较多拟上市公司对申报前确定的发行底价进行调整,主要因申报前确定的发行底价与北交所首发上市时的市场情况产生较大的预期差,大部分发行底价被调低。北交所一度出现破发、发行底价打一折、按照每股净资产发行等多类打击市场信心的情形。
为此,北交所优化发行底价确定方式,不再要求发行人提前确定发行底价,发行人可将后续询价或定价产生的价格作为发行底价,进一步提升新股发行定价的市场化水平。
(二)交易量变动情况
北交所成立刚满两年多,上市公司数量相对沪深较少,以下使用北交所成立以来日成交股数和成交金额来表示成交量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4月份北交所推出北证50指数,初始点数为1000点,上涨两个月后,北证50指数转头向下,2023年10月份开始自700点快速反弹,很快突破1000点,沪深板块指数遇冷背景下,资金转向北交所,北交所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快速放大,流动性有所增加。
(三)首发上市后涨跌幅变动情况
北交所成立初期相当一段时间,首发上市企业面临破发情况,破发意味着首发上市时的投资者承受短期亏损,不利于保护投资者,这也是不少北交所拟上市公司调整发行底价的原因。近期随着北证50快速上涨,破发情况减少,北交所上市公司上市后股价大幅上涨,北交所开户数量和投资者数量快速增加,流动性有所改善。需要注意的是,注册制下发行后股价变动情况与彼时某一板块特定时段市场行情有关。
(四)上市公司规模情况
北交所成立以来,整体而言其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质量和规模得以改善和提升。以下从北交所成立以来申报企业数量、成功登陆北交所的上市公司2022年度营收和净利润规模分布展示北交所上市公司规模情况。
1、成立以来申报数量和上市公司数量变动
北交所成立以来,较多符合北交所定位的企业已转向北交所首发上市。值得注意的是,相较北交所,近期沪深股票二级市场行情较差,虽然注册制下,监管机构坚持IPO常态化审核,但提出“加强一、二级市场的逆周期调节,更好地促进一二级市场协调平衡发展”。10月份以来,沪深交易所审核节奏明显放缓,创业板“零申报”。
与创业板对比,拟IPO企业选择北交所首发上市的优势。一是北交所审核周期较短,二是北交所当前成立时间较短,处于快速扩容阶段,对企业营收和利润规模要求相对较低。相对沪深板块,北交所需要在申报前需要由证监局进行现场检查,现场检查严苛程度各地区有所区别。
2、北交所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情况
当前北交所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规模并不低,高于市场各方直观印象。前段时间市场流传北交所窗口指导申报前最后一年净利润在3000万以下的企业谨慎申报,某种程度体现北交所进入高质量扩容阶段。
4、直联审核机制退出情形
一是对资本市场发展路径存在其他考虑,可以主动申请退出直联机制;
二是直联企业挂牌后发现存在不符合北交所上市条件情形;
三是预计18个月内无法提交北交所发行上市申报文件;
四是出现任意一家中介机构发生变更或者任意一家中介机构两名项目负责人均发生变更的情形;
五是直联企业或中介机构不配合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审核监管工作等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