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MySQL优化,我们要善用EXPLAIN查看SQL执行计划。
下面来个简单的示例,标注(1、2、3、4、5)我们要重点关注的数据:
type列,连接类型。一个好的SQL语句至少要达到range级别。杜绝出现all级别。
key列,使用到的索引名。如果没有选择索引,值是NULL。
key_len列,索引长度。不损失精确性的情况下,长度越短越好
rows列,扫描行数。该值是个预估值。
extra列,详细说明。注意,常见的不太友好的值,如下:Using filesort,Using temporary。
用下面的语句替换:
区分in和exists主要是造成了驱动顺序的改变(这是性能变化的关键)。
如果是exists,那么以外层表为驱动表,先被访问;
如果是IN,那么先执行子查询。
所以IN适合于外表大而内表小的情况;EXISTS适合于外表小而内表大的情况。
对于null的判断会导致引擎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
可以在num上设置默认值0,确保表中num列没有null值,然后这样查询:
如:
对于连续的数值,能用 between 就不要用 in 了:
比如下面的SQL中对字段就行了算术运算,这会造成引擎放弃使用索引,
建议改成:
再比如
应改为:
应改为:
隐式转换导致索引失效.这一点应当引起重视.也是开发中经常会犯的错误.
由于表的字段tu_mdn定义为varchar2(20),但在查询时把该字段作为number类型以where条件传给Oracle,这样会导致索引失效.
错误的例子:
正确的例子:
可以参考这两篇博客——
SELECT*增加很多不必要的消耗(CPU、IO、内存、网络带宽);
增加了使用覆盖索引的可能性;
当表结构发生改变时,前断也需要更新。
所以要求直接在select后面接上字段名。
or两边的字段中,如果有一个不是索引字段,而其他条件也不是索引字段,会造成该查询不走索引的情况。
很多时候使用union all或者是union(必要的时候)的方式来代替“or”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可以这样查询:
union和union all的差异主要是前者需要将结果集合并后再进行唯一性过滤操作,这就会涉及到排序,增加大量的CPU运算,加大资源消耗及延迟。
当然,union all的前提条件是两个结果集没有重复数据。
例如LIKE“%name”或者LIKE“%name%”,这种查询会导致索引失效而进行全表扫描。但是可以使用LIKE “name%”。
假如有这样一列code的值为'AAA','AAB','BAA','BAB' ,如果where code like '%AB'条件
由于前面是模糊的,所以不能利用索引的顺序,必须一个个去找,看是否满足条件。这样会导致全索引扫描或者全表扫描。
如果是这样的条件where code like 'A % ',就可以查找CODE中A开头的CODE的位置,
当碰到B开头的数据时,就可以停止查找了,因为后面的数据一定不满足要求。这样就可以利用索引了。
索引并不是越多越好,索引固然可以提高相应的 select 的效率,但同时也降低了 insert 及 update 的效率,
因为 insert 或 update 时有可能会重建索引,所以怎样建索引需要慎重考虑,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个表的索引数最好不要超过6个,若太多则应考虑一些不常使用到的列上建的索引是否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