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达尔文那里学到的投资知识1:如何才能避免风险?
这本书其实讲的很多都是投资当中的常识问题,比如谨慎投资,守住本金,耐心等待,以合理的价格买入高质量的股票,不轻易卖出,这些我们都是耳熟能详,但就是因为他把这些东西,跟达尔文进化论,以及生物学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所以比较生动一些。更方便我们去理解和记忆。
这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避坑,叫做规避重大风险,第二部分,以合理的价格购入高质量公司,讲很多公司评估和估值的问题,第三部分讲降低交易频率,不要轻易买入,也不要轻易卖出。
他上来就先说了一个投资圈普遍的问题,就是基金经理,长期跑不赢指数。而且现实越来越残酷,甚至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90%。2011年到2021年,93%的小盘股经理,没有跑赢市场平均表现。这种现象并非美国独有,印度也一样,咱们中国也是如此,2021年之前主动基金经理确实还有很大的超额,但是2021年之后也都还回去了。
2009年到2018年,美国被动基金增长了4倍,而主动基金,只增长了1.7倍,业绩也是被动好于主动,很多人,包括老齐都在说,主动基金可能后面就越来越不行了,但是作者却不信邪,他认为主动投资还是有效的。并用自己的经历论证这一点。
从数据上看,他确实要比孟买指数跑的更好,创下了非常优秀的业绩表现,年化20%,15年翻14倍,如果一直能持续下去,肯定是能够封神了。但其实很难,因为他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牛熊周期,也就是说,缺少一轮熊市的洗礼。2021年之前,中国也有很多基金经理封神,但后来也全都傻逼了。所以重要的是,一轮完整周期的表现,甚至是几轮完整周期的表现,如果只看特大牛市的表现,中国的炒房大妈,收益率也并不差。那可都是加了3倍杠杆买上来的。但后来房价一崩,也就全都完了。
作者的经历确实很专业,在美国华平投资工作过9年,也在麦肯锡工作过6年,所以算是深耕过股权投资领域的专业人士,既做过企业咨询也做过投资。也就是说,经营和买方都干过。本书的结构,就是那烂陀资本的三大策略,也就是控制风险,合理价格买入好公司,不轻易出手。他甚至说,希望成为高质量公司的永久股东。
作者早年间,在华平投资,就筹集过5000万美元的巨款,投资过一家印度的公司,当时他们在调研后,可谓是极度青睐,但是投完之后发现,这家公司亏了个底朝天。最后一败涂地。这是他投资生涯以来,犯下的第一个严重的错误。
作者对自己失败这个案例并没有做全面的论述,他只是提醒我们,现在市面上所有的投资理财类的书籍,都是教我们如何赚钱的,但其实不赔钱的能力,才是赚钱必备的先决条件,老齐非常同意这个观点,其实你只要不踩坑,就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普通人了。90%的人,赚到的钱,一半以上,其实都并不是花掉的,而是赔掉的。
作者开玩笑的说,除了他的老婆永远是对的之外,几乎每个人都会犯错,而错误无非就是2大类,1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情,2是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其实生活之中,无非就是这么两个问题,为什么造成这两个错误呢,老齐之前也说过,该信任的人你不信,不该信任的人你信了。说白了有些人被骗,确实是活该。因为他的需求,只有骗子能够满足。
那么问题来了,放在投资上,你觉得这两个错误哪个更加致命,是买了不该买的东西,还是错过赚大钱的机会。绝大多数投资者,往往只关注后者,为错失的那些机会扼腕痛惜,而对于可能踩坑的风险,却毫不在意,甚至完全缺乏洞察力。
那么作者也提出一个问题,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如果只能犯一个错误,你会犯哪一个?这其实就是投资策略的选择,你到底是广泛撒网呢,还是去重点捕鱼。
在生物界,所有动物的正常选择,就是尽可能的让自己活的更久一些,每种动物既是猎物,也是捕食者,所以动物们要做的事,就是如何能够捕捉到自己的猎物,而不让自己成为别人的猎物,仅此而已。比如一只鹿口渴了,他要去水边喝水,但看见有只狮子守在水塘边,那他肯定宁可忍受饥渴,也不会过去喝水。这种对于危险的警惕性,是动物们与生俱来的,
若不是他们每天都小心翼翼,不可能在草原上活下来。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他们很少主动作死,还比如鹿,为了求偶,要决斗,且大打出手。但他们并不会用鹿角去拼命,而只是点到为止,避免过度冲突。有时候就是简单的骂街,看谁的调门更高,有时候就是齐头并进,通过竞走来威胁对手,其实就跟人类一样,你愁啥,瞅你咋地,气势上不能输。但打过架的都知道,一般能动手就不吵吵,吵吵的很厉害的,往往打不起来。
雄鹿们这么小心谨慎,那他一定会犯第二类错误,也就是错失机会,比如你不敢跟人家死磕,你就无法获得求偶权,对面的兄弟比你更狠,他就抱得美人归。第二类错误的代价,有的时候也是致命的,比如你最后就是饿死了渴死了,或者无法繁衍后代。那在人类社会当中,过于谨小慎微,啥事都不敢做,最后就是一直穷的很稳定。
鹿基本上是被捕猎的对象,所以小心点没毛病,那么猎豹呢,是一种跑的极快的捕猎者,但他也通常非常小心,只捕猎一些小型的无攻击性的动物,连水牛这种大型食草动物,他都躲得远远的,怕被踢死。他们宁可去耗费体力,去追逐那些善于奔跑的羚羊,也不愿意冒险。所以动物的法则都是一样的,尽量少犯第一类错误,第二类错误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说,宁可错过机会,也要避免风险。
那么动物如此,植物呢?植物往往对自己都有一个保护机制,他要投入更多的资源,防范害虫的入侵,而并不会过多的去追求生长和繁殖的能力,所以植物的逻辑也是一样,就是规避风险。同时放弃了一些潜在的获得利益的机会。动植物这么做的目的,都是防范自己灭绝。
那么到底什么是风险?金融学上又是怎么定义风险的,这个就有意思了,因为你觉得风险很小的时候,往往风险很大,你觉得风险很大的时候,其实又没啥风险,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